清明丨晴风吹柳芳草绿,故人在心思念深
清明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春季的第五个节气。斗指乙,太阳到达黄经15°,便为清明。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“气清景明、万物皆显”而得名。
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,古时又叫踏青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、扫墓节、扫坟节等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。“清明”二字,意指天明地洁、气象清朗之境。有道书释曰:“夫道,乃天也,清且明,不欲见污辱也”,《老子想尔注》言,“清静能睹众微,内自清明,不欲于俗”,即当世界处于“清且明”的状态时,则呈现出万物生全、谐和安宁的局面。
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。西汉时期的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说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,”“清明风”即清爽明净之风。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,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,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。
清明有三候。一候、桐始华;春来万物复苏,到清明时节,阳气更盛,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。二候、田鼠化为鹌;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,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。三候、虹始见;清明节后,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。
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,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,也是人们亲近自然、踏青游玩、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。清明扫墓,即为“墓祭”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,其习俗由来久远。 清明踏青,清明时节春光明媚、草木吐绿,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。踏青又叫春游,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。吃青团子,清明时节,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。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“浆麦草”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,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,然后开始制作团子。
【本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供校园宣传使用,不作商业用途,如有图片内容等侵权,联系删除】
编辑:高银银 审核:邹龙成